- 黎塞留庭院(Richelieu Wing):遠東、近東、伊斯蘭文物;雕塑;14世紀至17世紀的法國油畫;德國、尼德蘭和佛蘭德斯油畫;其他繪畫和形象藝術。
- 蘇利庭院(Sully Wing):古埃及文物;近東文物;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文物及雕塑。
- 德農庭院(Denon Wing):古希臘、伊特魯里亞、古羅馬雕塑;17世紀至19世紀的法國油畫;義大利及西班牙油畫。
羅浮宮的作品實在太多了,想要一一了解對於我們這種平常就缺乏藝術素養的觀光客來說,要完整參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們還是以三大鎮館之寶為主要參觀動線,再搭配一些旅遊書上的提到的名著作品為參觀目標。另外如果有看到一些不錯的作品不妨把它拍回家,再詳查它的題材、出處、作者,會更省時間。當然,在出發前功課做得愈多,愈不會lost掉名作。另外要注意的是羅浮宮裡面可以拍照,但不能使用閃光燈。
參觀時間建議一大早羅浮宮九點開門就來,或是利用傍晚到晚上的時間參觀,人比較少參觀較有品質,而且羅浮宮的夜景很不錯。目前羅浮宮在每個禮拜三跟禮拜五開放到晚上九點四十五分,每周二休館,禮拜一、四、六、日開放至下午六點。詳情請參考官網:http://www.louvre.fr/en/hours-admission
這天我們到的時候大概九點半,已有一些人潮。博物館的入口就在金字塔的前方,而大廳就在金字塔下方,我們搭著電梯往樓下走,讓人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進到大廳之後開始了尋寶之旅,羅浮宮的三個參觀區裡面都是相通的,所以不用擔心看不到其他區的文物,我們就從Sully 開始~
拉美西斯二世 (Ramesses II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
一進來不久就看到鎮館三寶之一 - 米洛的維納斯的指標,趕緊前往尋寶。
米洛的維納斯 Vénus de Milo
這座維納斯雕像 在希臘神話是為女神愛芙羅黛蒂,代表愛情、美麗與性慾的女神,雕像高203公分,由兩塊大理石拼接而成,兩塊大理石連接處非常巧妙,在身軀裸露部分與裹巾的相鄰處。可能是在前130年左右製成的。1820年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在米洛斯島上發現它。它像是舉世公認的女性人體美的典範,這是因為她完全符合黃金分割的人體美比例關係。黃金分割的比例關係是1:1.618,把它用在人體上,就是將人體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其分界點正位於肚臍。勻稱的人體上下兩部分的比例正好是1:1.618。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她都符合人體的黃金分割率,因此她能超越時代,成為女性永恆美的象徵。
雖然看到維納斯了,人真的爆多,幾乎都是中國遊客,想卡位拍照得花一翻功夫。
這位大叔很有型,應該是在競選里長,非常特別。
薩莫特拉斯的勝利女神 (Winged Victory of Samothrace)
這座勝利女神像被放置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館二樓附近的的樓梯口,創作於公元前190年。是希臘化時期留存下來的著名作品,被奉為稀世珍寶,羅浮宮三寶之一。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侵波斯, 建立起了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跨埃及、北抵中亞的大帝國,並努力推行東西文化合流,使這些地方都受到了希臘文化的影響。到了公元前190年左右,為迎接凱旋的國王和將士們,在薩莫特拉斯島的一座神廟前豎起了這尊雕像。女神迎着海風,張開華美的翅膀,好像就要擁抱上岸的英雄們。
拿破崙加冕禮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Emperor Napoleon and the Coronation of Empress Josephine
拿破崙的加冕,這幅畫是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於1807年所完成的畫,紀錄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的一幅油畫傑作。西元1802年,拿破崙修改共和八年憲法,改成終身執政。西元1804年11月公民投票通過共和十二年憲法,法蘭西共和國改名為法蘭西帝國,拿破崙為皇帝,稱為拿破崙一世。同年12月2日正式加冕。
拿破崙讓當時羅馬教宗庇護七世Pope Pius VII (1742–1823)親自來巴黎為他加冕,目的是藉由教皇的號召力讓法國國民乃至歐洲人民承認他的合法地位。然而在加冕時,拿破崙拒絕跪在庇護七世面前請教宗為他加冕,而是搶了皇冠往自已頭上戴,教皇明顯被輕蔑。
大衛身為皇家畫師,為了避免這個事實,煞費苦心地選擇了加冕典禮的後半場場景,拿破崙替妻子約瑟芬皇后加冠的畫面作為整個畫的主軸。既突顯拿破崙的中心位置(拿破崙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難堪。
整個場景包含了150個人物,每個人物形象以精確的肖像來描繒,這里面有宫廷權貴、大臣、將軍、官員、貴婦、红衣主教及各國史節,每個人都屏氣凝神地注視著拿破崙,然而在作畫的過程中,為了畫出最自然的光線,還請特製了一個木隅模型盤模擬場景及光線,另外還請了一些人當model。
人物中另一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層看台上那位拿破崙的母親。事實上拿破崙的母親Maria Letizia Ramolino (1750–1836)當天並未到場,表達她對拿破崙與其兄弟之間摩擦的不滿。拿破崙母親的出現,這也是大衛特別安排的。也因此在1807年11月整個畫作完成時,拿破崙對於大衛的細心非常喜歡。而凡爾賽宮的拿破崙加冕圖是後來大衛再畫的,同樣也是出自大衛手筆的正版。
不知名的石頭,覺得很特別因此拍下。
蒙娜麗莎(Mona Lisa或名La Gioconda)
達文西在1502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創作"蒙娜麗莎",這幅畫耗時4年完成。蒙娜麗莎是從英文「Mona Lisa」音譯過來,蒙娜在義大利語為Madonna,簡稱Monna,中文翻譯為「我的女士」,所以,蒙娜麗莎的意思是「麗莎夫人」。
蒙娜麗莎的微笑神秘之處在於在不用角度看這幅畫都覺得蒙娜麗莎在看著你,這使人感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彷彿是活的,會隨著觀眾的視角遊走,只是當天人真的太多了,只能遠遠地在側邊欣賞,我想蒙娜麗莎的神秘眼神應該也有看到我們吧~~
迦納的婚禮(Les Noces de Cana)
迦納的婚禮(Les Noces de Cana)是保羅.委羅内塞 Paolo Veronese (1528 – 19 April 1588) 所作。畫中的故事是說有一天耶蘇與其門徒參加在迦納的一場猶太婚禮,當婚禮主人將酒水用盡時,耶蘇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告訴耶蘇主人的酒水沒了。此時耶蘇命令僕人將空石缸都裝滿水,接著將石缸裡的水舀出一些水來,送給首席侍應,當侍應喝到水時,水已經變成酒了,而且還是頂級的酒。最後耶蘇還打趣地說主人違背了宴席上先上好酒的風俗,把好酒留到最後才上。這成了耶蘇的第一個神蹟。
畫中正中間頭頂發光的是耶蘇,耶蘇左側頭頂發光者是聖母瑪利亞。畫中人物到達了130人,連小狗也入鏡了,甚至還有貓爬到桌上,然而畫家的老師堤香及畫家自已也畫到了裡頭~~人物表情豐富,場面盛大~~
耶蘇受難 La Crucifixion
作者 Andrea Solari (also Solario) (1460–152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米蘭學校的畫家,於西元1503年所作的畫。耶稣受难的作品在羅浮宫内的作品多不勝數,但這幅十分生動,人物细節很清晰。這是Solario20歲時所作,帶有些威尼斯的畫風。
Barbadori 祭壇 Barbadori Altarpiece
義大利作家 Filippo LIPPI於1438年所畫,是LIPPI早期的祭壇畫。此畫原本是放在佛羅倫斯聖靈教堂(Santo Spirito)的祭壇中,這幅畫是是基於馬薩喬Masaccio在1437年的聖三位一體(Holy Trinity)畫像,聖三位一體像目前是在佛羅倫斯的新聖母大殿(Santa Maria Novella)。圖的正中央是聖母(Virgin)與嬰兒,其比例大於下方2位聖人,聖母與2位聖人形成的三角型形成一個三位一體的型態,包括畫面的對比及架構都是基於馬薩喬的聖三位一體。同時聖女是站著的比列大於其他人物,而聖女周圍則是被天使圍繞著。
耶蘇受難 La Crucifixion
作者 Andrea Solari (also Solario) (1460–152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米蘭學校的畫家,於西元1503年所作的畫。耶稣受难的作品在羅浮宫内的作品多不勝數,但這幅十分生動,人物细節很清晰。這是Solario20歲時所作,帶有些威尼斯的畫風。
Barbadori 祭壇 Barbadori Altarpiece
義大利作家 Filippo LIPPI於1438年所畫,是LIPPI早期的祭壇畫。此畫原本是放在佛羅倫斯聖靈教堂(Santo Spirito)的祭壇中,這幅畫是是基於馬薩喬Masaccio在1437年的聖三位一體(Holy Trinity)畫像,聖三位一體像目前是在佛羅倫斯的新聖母大殿(Santa Maria Novella)。圖的正中央是聖母(Virgin)與嬰兒,其比例大於下方2位聖人,聖母與2位聖人形成的三角型形成一個三位一體的型態,包括畫面的對比及架構都是基於馬薩喬的聖三位一體。同時聖女是站著的比列大於其他人物,而聖女周圍則是被天使圍繞著。
下方2位聖人分別於左下角是Saint Fridianus ,右下角是Saint Augustine。Saint Fridianus在西元六世紀時為盧卡主教(bishop of Lucca),是基督教的聖人。Saint Fridianus有個最著名的神蹟,當時魯卡塞爾基奧河(River Serchio ,Lucca)因大雨,水就要溢出河岸淹到盧卡,人們於請求救於主教。Fridianus手持耙子前著走下河岸忠誠地祈導,並吩咐河水跟著他的耙子走,最後河水跟著Fridianus耙子切出來的路徑流,而這路徑遠離城市和郊區的耕地。
Saint Augustine 則是於公元354年,出生在北非的塔加斯特城(Thagaste),他在32歲時大徹大悟接受洗禮。聖奧古斯丁的主要貢獻是關於基督教的哲學論證,奧古斯丁在第三本書"三位一體論"中強調一神真理,認為神是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雖有別,但共有一體,本質上是一樣的。
大衛戰勝歌利亞 Le Combat de David et Goliath
這幅畫是由米開朗基羅的好友,弗泰拉(Daniele da VOLTERRA, 1509 - 1566, Rome)所畫。故事源自於基督教舊約聖經中的一段大衛與歌利亞的故事。
很久以前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發生戰爭,非利士人有個致命武器就是一位身高九呎高,名叫歌利亞的巨人勇士。由於歌利亞非常高大看起來很勇猛且身經百戰,讓以色列人非常害怕,認為只有最勇猛的勇士才能與之對抗。而歌利亞連續40天在以色列軍前罵陣,但以色列軍不敢跟他對抗。
這幅畫原本是義大利那不勒斯一座教堂壁畫的縮圖,作者是巴洛克時代義大利畫家弗朗切斯科.索利梅納(Francesco SOLIMENA, 1657-1747年),他從17世紀九十年代到18世紀的頭四十年間,他活躍的畫室佔據了那不勒斯畫壇的主導地位。拉斐爾在梵蒂岡內也畫相同主題的畫,不過拉斐爾這幅名氣顯然比羅浮宮的這幅大很多,這幅畫在1786年被法王路易十六所收購。
這幅畫的內容源自於,次經馬加比二書第三章24~27。這個故事發生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當奧尼亞作大司祭的時候,聖城安享太平,人民無不奉公守法,各國君王都尊敬聖所,餽贈珍貴禮品,增添聖殿的光榮。不料一位叫西門的首席守殿官,因為市場管理規則的問題與奧尼亞不合。於是西門便投奔塔爾索人,並告訴了大敘利亞總督,聖殿庫裡存著非常多錢,都數不完,應該交給國王管理。後來國王知道了這件事,便派總理大臣赫略多洛替自已取這些錢。
赫略多洛(Héliodore)接著奉旨出發了,但他宣稱此行只是對大敘利亞諸城進行一次巡察,因此到達耶路撒冷時受到人民熱烈歡迎。當赫略多洛開始表示此行目的時,大祭司表示聖殿庫裡確實存著一些錢,可是其中一部分是寡婦孤兒的備用金,一部分是屬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多比雅之子許爾堪的。且這筆錢的總額不多,不過一百二十萬銀幣和六十萬塊金幣。
但赫略多洛堅持國王下過將錢收歸國有的命令,強行進入聖殿取財寶,並驚動了所有居民,連深居不出的處女也爬上牆或從窗戶向外觀看。接下來便發生了圖畫中所發生的事,我們看一下原文的翻譯是24~27是這麼寫的:
24 當赫略多洛與衛兵走近寶庫的時候,眾神和全能的主忽然大顯異像,使那些擅入聖殿的人,受到天主威能的打擊,驚惶失措,不省人事,
25 因為在他們眼前出現了一匹配備華麗的駿馬,上面騎著一位威嚴可怕的騎士,疾馳衝來,前蹄亂踏赫略多洛,騎馬的人身穿金黃的鎧甲。
26 同時又出現了兩位英勇的少年,光榮體面,穿戴華麗,立在赫略多洛的兩旁,鞭打不停,使他身受重傷。
27 赫略多洛忽然倒在地上,昏迷不省。人將他扶起,放在床上。
圖畫中果然有一個騎馬的與2個拿鞭子少年,顯然圖正中央藍色衣服坐在地上的便是赫略多洛。
女占卜師 The Fortune Teller
大衛戰勝歌利亞 (David vainqueur de Goliath)
義大利畫家,吉多,雷尼(Guido Reni 1575-1642)所作。跟前面Le Combat de David et Goliath是同一個故事,只是畫面拉到大衛將歌利亞砍了頭。圖中大衛體態柔神態自若和對比著歌利亞額頭中彈的大頭顱。
這是羅浮官墨西哥展的一幅畫。
最後的晚餐 La Cène
義大利畫家 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1696 - 1770)的作品。最後的晚餐最有名的當然是達文西的作品,目前在米蘭的天主教恩寵聖母(Santa Maria delle Grazie),而羅浮官內關於最後的晚餐主題的畫也不少。
The Doge at the Basilica of La Salute
這是威尼斯畫面瓜爾迪Francesco GUARDI(1712 - 1793, Venise) 在1770完成的畫。瓜爾迪1712年出生於威尼斯,以擅長威尼斯城市風景畫知名,他還創作海景畫、人物素描畫、肖像畫和廢墟風景,一生經常往返於威尼斯和英國,因為他的畫還曾經讓英國貴族士紳大量購買。圖中的教堂即是威尼斯的安康聖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a Salute),簡稱為Salute,這是1630因黑死病肆虐,因感念聖母瑪利亞的恩典而建造獨特螺旋的八角建築,至今每年的11月21日,依然有慶祝活動於聖馬可廣場至教堂之間舉行。。
表情非常痛苦的雕像
很酷的僧人
中東的文物
邱比特抓鵝
很快地,不知不覺地已在羅浮宮當了3個小時的文青,腦海裡已飽滿了文藝氣息,但肚子卻餓了,所以趕緊離開羅浮宮找食物才是。只見金字塔前排隊的人潮還是絡繹不絕。當然,別忘了羅浮宮前的小凱旋門也是不錯的拍照景點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